<legend id="2u003"><object id="2u003"></object></legend>
<button id="2u003"></button>
  • <sub id="2u003"><table id="2u003"></table></sub>

  • <samp id="2u003"></samp>
    <form id="2u003"><legend id="2u003"></legend></form>

  • <nav id="2u003"><listing id="2u003"></listing></nav>
    <form id="2u003"></form>

    小麥“兩病”防控技術要點


    來源/作者:全國農技中心  日期:2022-02-15【字體: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小麥“兩病”防控實施分區治理,在加強病害調查監測基礎上,條銹病狠抓越夏區有性治理防變異、冬繁區打點保面壓菌源、流行區治早治小控危害。赤霉病立足預防,輪換用藥,防病降毒。

    一、治理策略

    在大力推廣種子處理、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加強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措施的基礎上,實施分區治理,在關鍵時期重點地區,針對條銹病、赤霉病,開展統防統治、聯防聯控。

    二、分區防控技術

    (一)條銹病

    西北、西南越夏區。加強返青期監測調查,甘肅、青海、陜西、四川等地,實施“帶藥偵查”,發現病葉立即噴藥防治,嚴防病害擴散蔓延。同時加大條銹菌有性世代治理力度,通過“鏟、噴、封”措施,即鏟除麥田周邊50米內小檗、在小檗上銹菌孢子成熟擴散前噴施殺菌劑、對小麥秸稈進行封垛處理,阻斷條銹菌在小麥—小檗間轉主危害,防止病菌生理小種變異。

    西南、漢水流域冬季繁殖區。冬季和早春全面落實“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打點保面控制措施,壓低菌源基數,降低后期大面積流行風險。春季加強監測,一旦田間出現發病中心,立即組織統防統治、群防群治,有效減輕當地危害損失,減少菌源向黃淮、江淮等小麥主產區傳播擴散。

    黃淮海等病害春季流行區。從2月底、3月初開始,加強監測調查和預報預警,一旦查見發病,立即組織全面普查,打點保面、嚴控發病中心;一旦出現流行勢頭,及時組織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選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等藥劑噴霧,遏制病害大面積暴發流行,保障小麥生產安全。

    (二)赤霉病

    長江流域、江淮、黃淮南部常發區。全面落實“見花打藥”藥劑預防措施,施藥后如遇連陰雨、長時間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應在第一次用藥后5—7天進行第二次防治。在多菌靈產生抗性地區,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等用量少、防效好的高效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防治,以提高預防控制效果,降低嘔吐毒素污染風險。

    黃淮北部、華北等偶發區。加強監測和水肥管理,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變化,一旦遇適宜病害發生氣候條件,應抓住關鍵時期,及時用藥預防。要采取輪換用藥等措施,延緩抗藥性產生。農藥劑型上盡可能選用耐雨水沖刷的超微粉、膠懸劑等。

    三、加強綠色防控科學施藥

    在小麥“兩病”防治中,要加強農業防治,生態控制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赤霉病防治藥劑選擇要根據當地抗藥性監測情況,科學選用對路農藥。條銹病防治要強調“早發現、早防治”,防治器械要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機動彌霧機、熱霧機、電動噴霧器、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噴霧防治,盡可能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保證適宜的霧滴大小和藥液均勻展布性能,確保防治效果。
     


    添加人:朗月 內容審核:朗月
    歡迎分享,轉載請保留出處及作者。 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與監理網(http://came.net.cn/)。 請在微信公眾賬號中搜索「中國農機推廣網」,或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即可獲得信息推送。
    日本自慰网站
    <legend id="2u003"><object id="2u003"></object></legend>
    <button id="2u003"></button>
  • <sub id="2u003"><table id="2u003"></table></sub>

  • <samp id="2u003"></samp>
    <form id="2u003"><legend id="2u003"></legend></form>

  • <nav id="2u003"><listing id="2u003"></listing></nav>
    <form id="2u003"></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