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農機推字〔2022〕9號
各市農機技術推廣站(中心):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機化總站、省農業農村廳工作部署和我省農機技術推廣工作實際,制定《2022年全省農機技術推廣工作要點》,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山東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
2022年3月24日
2022年全省農機技術推廣工作要點
2022年全省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2022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精神,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全省農業農村(鄉村振興)局長等會議精神,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工作布局,以抓好增產減損保證糧食安全、補齊裝備短板促進轉型升級,加強體系建設提升支撐能力、開展質量監督強化裝備保障,引導創新示范促進全面發展為重點,全力抓好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推廣服務工作,為加快推進我省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重點做好以下5個方面16項工作。
一、積極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
(一)抓好糧食作物生產增收減損。大力推廣精細整地、精量播種、免耕播種、播后鎮壓、高效植保等機械化技術,著力提高糧食產量。按照機收減損常抓不懈的要求,持續開展機收減損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活動,提高機手機具使用調整操作技能和增收減損意識,推動機收作業實現精細高效、提質減損,大力推廣機械烘干技術與裝備,積極推動落實小麥、玉米、水稻、大豆機收減損技術指導意見,強化增收減損技術支撐,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二)抓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推廣。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引導企業與經營主體開展大豆玉米播種、植保和收獲專用機械研發生產與改制,確保機具有效供應。通過對比試驗遴選推介適合不同區域條件的機械化種植模式和機具配備方案。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培訓及田間作業演示活動,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開展技術指導,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關鍵技術落實到位、有效應用。
(三)抓好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技術推廣。圍繞花生、馬鈴薯、棉花、大蒜等大宗經濟作物,主要抓好麥茬夏花生免膜播種與聯合收獲、馬鈴薯播種與收獲、機采模式棉花種收與高效植?;?、大蒜機械化播種與收獲、棉花等經濟作物殘膜機械化回收治理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的試驗示范和機具選型工作,提升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作業質量。以甘薯、茶葉、中藥材、葉菜類蔬菜等特色經濟作物為重點,集成示范移栽、收獲等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裝備。推廣果茶標準化栽植、開溝施肥、精準施藥、茶葉機械修剪與采摘、蘋果平臺采摘等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圍繞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和小型適用機械推廣,積極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通過技術培訓作業演示活動,擴大宣傳推廣。
(四)抓好極端天氣防災減災技術服務。做好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農機作業技術服務,圍繞重大病蟲害、低溫凍害、干旱洪澇、作物倒伏等災害,強化技術研究和機具改制,組織開展防災減災機械化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
二、積極推進畜禽水產養殖、設施加工機械化發展
(五)抓好畜牧、水產和加工業農機化“四分”研究。在充分總結種植業“四分”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業等生產經營大戶和農機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等開展調研,“分產業、分區域、分品種、分環節”研究農機化發展任務目標和短板弱項,提出2025年和2035年發展目標以及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主管部門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六)抓好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技術推廣。大力推廣飼草料收獲與加工、飼草料投喂、環境控制、病死畜禽與糞污處理等機械化技術,提升畜禽養殖全過程機械化水平。推廣新型投餌、增氧、水循環過濾、消毒殺菌、捕撈等水產養殖設備,加快水產養殖基礎性技術裝備替代。加強畜禽水產品種、養殖工藝與設施裝備集成配套,著力提升中小規模養殖場(戶)機械化生產水平。通過畜禽水產養殖技藝融合項目建設,集成、示范和推介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新技術,推動構建區域化、規?;?、標準化、信息化的畜禽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七)抓好設施建造、設施設備配套和機械化生產。加快老舊溫室大棚改造,采用新型結構、材料、能源、環控設施等,著力推進日光溫室與塑料大棚宜機化、智慧化建設。推廣應用育苗、移栽、嫁接、采摘、收獲、水肥一體化、尾菜及秸稈處理、智能管控等機械化技術。開展品種、栽培模式、配套機械等研究,積極構建適合我省實際的標準化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
(八)抓好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技術推廣。結合地方特色,圍繞蔬菜、果品、茶葉、薯類、花生、菌類、畜禽和水產品,積極推廣清洗、分選、保鮮、干燥、分級、烤制、榨油、分割、包裝等生產環節,推廣先進適用的農產品初加工技術與裝備,遴選典型案例,加大宣傳力度,引領示范和推廣應用。
三、開展創新示范推動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
(九)抓好機藝融合項目指導,推動全程全面發展。配合農機化主管部門,圍繞小麥玉米增收減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大宗經濟作物與蘋果生產、溫室建設、畜禽與水產養殖和蔬菜初加工等,積極開展調研,找準短板弱項,加快農機農藝技術配套試驗,提出主推品種、主推技術和主推模式,強化協同創新示范,加強良種、良田、良機、良技、良法等配套。提出機藝融合的農機化技術解決方案和指導意見,推進農機化全程全面發展。
(十)積極推進農機裝備補短板項目立項實施。配合農機化主管部門調研分析當地農機裝備短板弱項,瞄準農業生產發展急需的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效復合糧棉油生產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等,編制補短板強弱項農機裝備研發項目指南,協調科研院校、生產企業等,積極研發生產新型機械裝備。結合當地實際提出新產品專項鑒定建議,推進更多的新產品納入購置補貼試點。組織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農機專業合作社等,針對研發技術與產品積極開展試驗驗證,共同推進農機裝備水平的提升,破解當前農業生產中“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難題。
(十一)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大力推廣應用信息化、智能化農機技術與裝備,推動大中型農業機械配備導航定位、作業質量監測、自動駕駛等終端,應用作業面積測量和糧食自動測產、水肥智慧化管理等技術和措施,促進農機精準作業和質量監管。持續完善省農機化綜合服務平臺功能,提升試驗鑒定、技術推廣、運用指導、服務咨詢、質量投訴等業務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實現試驗鑒定、質量監督等數據信息互聯互通,提升政策實施的質量和效率。
(十二)積極開展示范推廣活動,推進示范縣創建。通過培訓班、現場會、農機地頭展、“田間日”“牧場日”“水產日”活動等服務模式,積極開展農機化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以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農機基層服務組織開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引導基層農機服務組織合理配置機械裝備,進一步壯大基層農機服務組織作業服務能力,積極推進規?;a,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縣創建。
四、強化體系建設提升服務支撐能力
(十三)加強全省農機推廣體系和人才建設。針對機構改革的新形勢,發揮推廣機構的主導作用,按照一主多元的推廣服務模式,強化農機推廣機構的主力軍作用,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農機生產企業等技術、裝備和人才優勢,共同推進農機化先進技術成果落地應用。組織開展農機技術骨干和農機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組織管理培訓班,組織開展農機修理工職業技能競賽,提升一線農機推廣人員素質,提高全社會農機手服務技能。努力打造一支懂技術、會操作的堅強農機推廣應用隊伍。
(十四)積極開展農機推廣信息宣傳服務。緊緊圍繞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創新信息宣傳方式,充分利用 “山東農機化信息網”、《山東農機化》雜志、電視廣播、手機APP等信息化平臺,開展農機化政策、實用技術、安全生產等信息宣傳服務,利用現場會、培訓班等活動為農民發放農機技術宣傳資料,推動“送技術服務下鄉”,加強對農機服務主體的線上線下技術服務和技術指導,有效促進農機化新技術應用。
五、著力強化農業機械化質量監督工作
(十五)持續強化農機質量投訴監督隊伍建設。按照“屬地管理、就近處理、首問負責、無償服務”的原則,受理、調解、處理所在地的質量投訴案件,做好重大或群體質量投訴的調查、督辦工作,及時為民分憂解困。常態化開展“農機3·15”消費者權益日活動,持續打造活動品牌,提升影響力。開展“三夏”“三秋”農機質量投訴宣傳服務和受理處理工作,探索投訴監管方式方法。
(十六)扎實開展在用農機質量調查工作。在小麥玉米主產區開展小麥玉米聯合收獲作業質量調查,引導企業改進產品性能,提高產品質量。開展2021年水稻聯合收割機產品質量和收獲損失率調查問題整改工作。積極探索在用農機質量調查方式方法,提升質量調查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